盆骨前傾與盆骨後傾的分別

盆骨關節是泛指背部褲頭帶以下位置,由髂骨與骶骨相連處,能容許數毫米的關節活動。盆骨位置是有別於腰部,可謂兩個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關的部位。

如讀者心水清,可能會記得專欄中曾提及過梨狀肌綜合症及坐骨神經痛,而梨狀肌綜合症經常伴見盆骨關節錯位。盆骨錯位多樣化,臨床時常發生,但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後遺症可導致梨狀肌綜合症及坐骨神經痛的反覆發作。而臨床最常發生的錯位,可算是盆骨前傾及盆骨後傾了。

盆骨前傾是骶骨沿傾斜軸向前及側偏歪。從外觀可見患者腰部凹陷明顯,腰椎生理弧度增加,並由於盆骨前傾旋前,所以下腹部更向前突出,形成腹大便便狀。若作出彎腰向前動作,會加劇腰骶部高低情況及牽拉感。盆骨前傾多伴隨梨狀肌綜合症出現,成因常因久坐缺乏運動,腰腹肌力失衡,或一側梨狀肌受壓致痙攣等因素引起。

盆骨後傾亦是沿傾斜軸偏歪,但方向往後,所以腰背外表變平,應有的弧度減少。盆骨後傾者的活動幅度明顯受限,腰背生理弧度減少,曲綫變平。其出現的原因多與腰背受傷有關,常見於背肌、韌帶創傷或椎間盤突出者,故此須審視背部其他受傷病症。

在治療方面,由於盆骨位置與腰椎弧度關係密切,故此透過鬆解腰臀肌肉及筋膜,往往能改善盆骨前或後傾情況。物理治療師或中醫常透過針刺激,鬆弛相關痙攣軟組織,常用穴位包括環跳、腎俞及胞肓穴等。

若症狀明顯紓緩,患者可進行平板支撑運動及保健湯水繼續改善情況。平板支撑建議每次維持最少10秒,3次為一組,早晚各一組,運動量循序漸進,最終以恢復受傷前運動水平為目標。

至於湯水方面,可用巴戟及杜仲各3錢、清水4碗、煲豬脊骨1小時;或以腰果1 両代替肉類煲湯,亦有良好強壯腰部作用。此外,亦應注意站姿和坐姿,及提舉重物方法,常保持腰部挺直,亦有助預防盆骨傾斜的復發。

原文刊登於2019年10月2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盆骨前傾與盆骨後傾"

作者: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


盆骨關節
盆骨關節由髂骨及骶骨的連接面組成,容許髂骶或骶髂活動,協調腰椎及下肢運動。

閱讀更多:盆骨痛骶髂關節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