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與養生

中國曆法陰陽並濟,常言的陰曆以月亮盈虧計算日子,而若言陽曆,則以日照角度定廿四節氣,例如立春、立夏、立秋及立冬定四季之始。陰曆幫助計日計月,廿四節氣定四季尤其助農業發展,準確把握播種收成時機。東方廿四節氣與西曆高度脗合,心水清者不難發現每年的清明總在西曆4月4日或5日;或接受冬季天灸的朋友們,亦知道第一灸在冬至的一天進行,即西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中醫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四季氣候春去冬來,年復一年,人體氣的運作亦隨季節而變化。中醫相信氣有升降出入的運動,如春夏時大地陽氣升浮,人體正氣亦緊隨升提,趨於體表故手腳溫熱;秋冬大地潛藏,人體氣血深潛休養度寒,故體表手腳氣血供應亦隨之減少。四季往來,氣血因循升降,人體生長壯老矣。但假若非其時有其氣,或氣候太過或不及,加諸人體不能隨之調節,外感疾病便容易發生。

另一方面,個人體質亦影響病患類型。例如手腳恒常冰冷,若伴小便清長大便稀溏,並聲弱懶言者,多可辨為陽虛體質。其平素喜暖而惡寒,冬日容易受寒而患上外感。或體質壯實者,小便黃而大便秘結,聲音響亮,體質則傾向熱證居多。其人不怕冬寒,但容易上火咽痛,大便乾結,更易患上夏季熱證。所以,發病與否須視乎天氣等外及內在體質的因素。

「雨水」節氣臨近,大地回春,潮濕溫暖,人體氣血甦醒並漸趨旺盛。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要促進健康應早起床並增加運動時間,並可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散步舒展筋骨舒暢心情。日常飲食可多吃芽類食物,以應自然生機蓬勃之象。筆者在這段時間更多吃《潔淨腸腑》一文提及的穀米粥,食材煮前浸透發芽,使更富營養生機。

固然,四季不單寒熱,氣候因素更論風、暑、濕、燥;體質更言五臟各自陰陽氣血,使外加諸內因素更為變化多端,但兩者仍可言及陰陽兩大範疇。若想多了解自身體質類型,可向家庭中醫師查詢。

原文刊登於2022年2月16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季節與養生"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