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自療

廿四氣節大寒剛過,冬去春來,就以香港氣候而言,又要重逢濕重回南天日子。除要應對好家居潮濕外,自身亦要處理好體內濕重問題,否則易遇上春困,周身唔自在。

春困的發作與平素身體處理水濕能力低下有關,加諸團年節日飲食豐富,肥甘厚味易阻礙中焦運作,若遇上高濕度環境,體內濕氣積聚問題更為嚴重。所謂濕性黏滯,濕氣重症狀包括身重體倦、關節痠軟、脘腹脹滿、肢體腫脹等症狀。若不加以留意,會加劇或復發原有病患,如慢性胃腸炎、關節炎、便秘或水腫症狀。

要處理身體水濕問題,應不只於祛濕,更要強化臟腑代謝水濕能力。坊間袪濕食療多以赤小豆、扁豆、生或熟薏米為主,這對於體健而暫為濕困者有一定療效,但體質偏虛者,伴見身體虛胖、消化不良、腰膝痠軟、形寒肢冷等中醫脾腎功能不足者,單以祛濕並不能長效祛除濕氣,更甚者濕氣反而加重,肢體更為困重。

對於脾虛消化功能較弱者,可以食療或穴位強化脾胃功能。日常常服四君子湯,即黨參3、錢、白朮4錢、茯苓4錢、甘草1錢為主方煎煮,一星期兩服,強化脾氣以改善消化能力,減少濕滯脾胃。穴位治療刺激足三里穴及陰陵泉穴: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方,菠蘿蓋外再向下量度四橫指,並距前脛骨一橫指處;陰陵泉於膝關節內側下方凹陷處。

腎虛者,腎與膀胱氣化及處理水濕能力不足,保健中藥處方可以春澤湯為參考,使用黨參、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3錢,以及甘草1錢,一星期飲用兩次。另可腳浸浴按摩太溪穴:以55度熱水濕至足踝,並按摩內踝後方太溪穴。

春節即將到來,在此順祝報社仝人及讀者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原文刊登於2022年1月26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春困自療"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