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傷復康必然要練力嗎?

節氣踏入秋分,雖言香港氣候較為暖熱,但已能感到秋風初起,再待幾場秋雨洗禮,便能更覺秋涼。秋冬是港人長跑旺季,時值臨床亦頗易遇到患上髕韌帶傷患、髂脛束綜合症或腰痛等運動創傷求診者。若不幸受傷,一般人總易認為多練肌力便有助康復,作深蹲或跨步、練練四頭肌便可以,殊不知統計研究結果卻有些爭議……

臀中肌與蹠屈肌肌力不足是一向被認為與跑步傷患有關,故復康過程中尤其重視以上兩者的肌力訓練。近年曾有一份研究報告,針對以上見解,找來新傷、無傷及有兩年以上舊患者,發現新傷者情況並不似預期,臀部及足踝肌力並沒有減弱情況。研究結果似是要推翻肌力與受傷的因果關係,惟研究所限,新傷對象定義廣泛,包括近3個月至1年傷患者,亦不限於有否參與過阻力訓練,故結論仍不足推論肌力與受傷之間的反比關係。

另一邊廂,有些下肢運動受傷卻明確與肌力不足有關,例如髕韌帶受傷,就與臀中肌及蹠屈肌無力有關。故此康復治療中要加入臀外展及蹠屈肌訓練,以減少膝前方韌帶負荷。

既然跑步下肢傷患非全然與肌力不足相關,因由多樣,而更關鍵的是在於運動過程中,下肢各關節及肌肉能否恰其份完成各自動作。當中影響因素包括足弓過高過低、足踝舊患緊張、十字韌帶鬆弛失穩、髖及踝部肌力不足。由於個體差異,治療反觀應仔細檢查,更要觀察步姿跑姿,才能針對每人的不同,作相應治療建議。不能一概而言作套餐式的下肢肌力訓練,或只作基礎消腫止痛亦未嘗不可。

還記得我在學院時,教授曾分享健康關節的三角形概念,意思是指正常關節功能包含神經系統控制、健全關節活動幅度及良好肌力狀態因素。傷後處理其實須全面考慮三者狀況,尋找背後受傷原因,才能避免運動創傷再次發生。下肢關節數十,這時便可看到受傷治療方案的無限可能性。

原文刊登於2021年9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跑傷復康必然要練力嗎?"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