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夾擠症候群

自小總不其然幻想能一夜變成卡通的一員角色,經歷英雄救美或歷險故事。多年來對泰山及蜘蛛俠等甚有好感,原因可能因兩者皆身手敏捷,能在樹間藤蔓或城市大廈間穿越飛梭。家裏固然不能左右攀爬,但總試過泰山般號叫,或偶然在公園金屬架爬爬過足心癮。

但隨成年後體重添多了,總覺爬上爬落十分吃力,運動後肩痛亦隱隱發作,似乎要擁有夢想卡通人物的能力,現實是並不容易。

肩痛為運動創傷疼痛的第3大主因,十分常見,可見於入水能游者的游泳肩,或陸上運動棒球、排球運動員。在這裏提及到的肩痛並不等同五十肩,坊間容易舉凡肩痛皆誤稱為五十肩,其實兩者是不同疾病,五十肩疼痛劇痛難耐,肩各方向動作大幅度受限,及其康復速度緩慢,康復期一般3個月至9個月不等。

反觀運動肩痛病症多由肩夾擠症候群所致,其特點肩活動幅度輕中度受限,受限方向單一,肩關節活動盡頭處輕至中度疼痛,關節運動期間可聽到肩內咯咯作響。肩夾擠症候群者肩前屈或外展動作普遍疼痛,後伸則正常不痛。

肩夾擠症候群成因眾多,包括運動受傷、肌力失衡、勞損及關節退化等。而為何尤好發作於棒球或排球運動員身上?原因是這些運動常涉及舉肩提手及用力拋擲動作,動作會加劇肩峰下軟組織受壓及受傷情況。此外,天生肩峰形狀及肌力平衡下肩胛位置,例如平坦或鈎狀肩峰,或翼狀肩胛,引起肩胛異常運動,最終增加肩峰下夾擠情況的出現。肩夾擠症候群可再細分以下3個類型:

1.肩內肩夾擠症候群:可以因為重複用力的過頭拋擲動作,引致肩盂上部與肱骨大結節碰撞致病,患者可見肩部內旋活動幅度減少,肩活動時常咯咯有聲。

2.原發型肩外肩夾擠症候群:亦由重複的過頭拋擲動作誘發,病痛原因常可發現為肩峰下滑囊發炎或岡上肌肌腱炎;或天生肩峰平坦或起鈎狀,縮窄肩峰下空間,誘發肩夾擠情況出現。

3.繼發型肩外肩夾擠症候群:肩胛與胸腔間相連的肌肉群間肌力失衡,既出現翼狀肩問題,亦促使肩峰下壓擠狀況發生。患者可表現舉臂過程中左右肩胛位置不平等。

若不幸受肩痛困擾而又與跌倒受傷有關,則應先尋求西醫診症,適時影像診斷排除骨折或軟組織撕裂受傷可能性。對於遷延日久肩痛,可諮詢物理治療師意見,針對不同分型成因肩痛治療,例如以超聲波或激光局部消炎,或建議肩部拉筋或阻力訓練等,改善肩部整體動作,避免擠壓肩峰下軟組織情況再出現。

肩夾擠症候群常涉及肩胛肌力失衡,所以治療除處理局部炎症外,亦不能忽視肩部肌力,更甚肩頸姿勢問題。對於自己能否穿梭叢林已不敢多想了,最實際還是平日多鍛練肩部肌肉,少過度作提肩過頭動作,才能自醫及醫人。

原文刊登於2020年7月29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肩夾擠症候群"

作者: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

4 Replies to “肩夾擠症候群”

  1. Our study revealed that as cisplatin exerts cytotoxic effects on actively proliferating cells, additional cisplatin injections before the completion of tubular repair exacerbates kidney injury through cumulative DNA damage stromectol sales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