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為自覺耳中嘈吵作響,時而陣發,或為持續鳴聲,並以夜闌人靜時尤甚。若不針對成因加以處理,恐鳴響惡化,最終持續高聲作響,可引致聽力下降。耳鳴似是輕症,但亦要防患於未然,莫待問題變得嚴重及複雜化。
耳作響成因繁多,非耳部來源包括:耳垢、血管刺激或顳頜關節錯位等,其性質隆隆作響、搏動聲或甩牙骹滑動感,共通點為皆非耳結構或聽神經疾患導致耳響。若能針對耳垢作徹底清潔或牙骹錯位作處理,往往有良好「減聲」功效。
若感覺鳴聲持續日久,建議可先向西醫耳鼻喉科作檢查,適時作聽力檢測,排除中耳耳骨傳導障礙的可能性。若診斷為功能性耳鳴,除按醫囑服用營養神經的維他命B群外,中醫針灸亦是可參考的治療方案。
中醫理解耳鳴成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由於經絡系統中的膽經負責耳旁部位,肝與膽的功能異常故可反映於耳鳴症狀;若肝陽上亢,肝熱可借道膽肝干擾耳部,引致耳鳴,而患者多同時表現頭脹作痛,心情煩躁易怒。其次,中醫認識到內臟與感覺器官息息相關,腎臟尤其與耳功能關係密切,若腎氣或腎陰陽虛可引耳鳴,患者症狀常伴腰膝痠軟、夜尿頻繁。
中醫針灸耳鳴採用病處耳朵穴位,及循經絡肝經腎經的遠端穴位,其中包括聽會、太沖及太溪穴。聽會穴位位置於耳屏前方較低處,張口呈凹陷處;太沖則位於足背大拇趾及次趾間,趾縫邊緣向上一吋處;太溪位於內踝後方,與小腿筋之間的間隙中。以上穴位除作針灸外,亦可作按摩保健之用,方法同側每穴每天輕手法按揉一分鐘,次日對調另一側穴位自療。
但假若耳鳴伴隨頭暈,隨體位改變變化尤甚,則要留意耳水不平衡的可能性。此外,若症狀曠日持久,鳴聲愈是尖銳隆響,應向西醫查詢進一步磁力共振檢查,排除耳神經瘤及下丘腦處血管病變,引致壓迫聽神經的可能性。最後,耳鳴病症成因常為神經性因由,避免過度勞累,適當休息,並處理得宜,病況大多十分正面。
原文刊登於2021年11月3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談談耳鳴"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
stromectol online kopen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HRQOL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in chemotherapy, focusing on emotion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reported at the mid point of planned chem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