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竭性跛行

陳先生(化名)退休多年,生活優閒,至近數年受腿痛困擾,情況嚴重影響步行,每每需坐下休息,不能久步。陳先生起初以為略作休息及按摩便能解決腳痛,殊不知疼痛日益加重,現只要步行數分鐘,臀部至雙腳後側便疼痛難耐,必須坐下休息。

陳先生上年終對腰腿痛尋求檢查,發現原來因為椎管狹窄導致間竭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解釋了為何步行數分鐘便會腿痛,並必須坐下才能痛減。

間竭性跛行臨床可分為血管性(Vascular)及神經性(Neurogenic)兩種:血管性跛行是由於外周血液循環障礙,即使肌肉平常還可以得到足夠血液供應,但當運動時則變得捉襟見肘,新增供血量不足以應付肌肉所需,因而缺氧產生痛症,而病人略停步休息便會痛減。

神經性跛行則可由於退化骨質增生、椎體前移或韌帶增生等佔位性原因引致椎管狹窄,繼而對脊髓或神經綫加壓產生間竭跛行症狀。患者出現腿痛時,坐下或向前彎腰能紓緩症狀,是因為腰椎管內空間於坐下或前屈時增大,因而減輕了對神經組織的壓迫,而這亦解釋症狀分別及有助分辨血管性及神經性跛行。

至於治理方面,治療前必須釐清血管性及神經性的原因。血管性常見於糖尿病患者,其治療以控制血管炎症及血糖水平為主;神經性則西醫常會進一步診斷引致椎管收窄的原因,適時作磁力共振及神經傳導測試,協助診斷病理位置。對於不同原因所致的椎管狹窄症,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及預後,例如輕度的椎體前移大多會以物理治療及運動處理,並得到良好改善,但病因若為韌帶增生肥厚所致,則患者須西醫手術處理的可能性亦增加。

至於中醫處理方面,血管性跛行大致以化瘀通絡治法為常;神經性跛行則常見以祛濕或祛瘀通絡治法處理,同時,參考西醫骨科醫生的報告,辨病辨證,才能針對不同的結構性病因,針對地治療腰腿「不通則痛」症狀。

間竭性跛行臨床並不少見,當中尤以老年患者居多,臨床了解其內科或骨科致病成因,針對性治理,觀察日後病程變化,但若椎管狹窄症嚴重並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諮詢醫生,並適時考慮應否作椎管解壓手術處理。

原文刊登於2020年5月13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間竭性跛行"

作者: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

2 Replies to “間竭性跛行”

  1. All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for clinical indication and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thical standards of the institutional and or national research committee and with the 1964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and its later amendments or comparable ethical standards stromectol online uk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