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竭性跛行

陳先生(化名)退休多年,生活優閒,至近數年受腿痛困擾,情況嚴重影響步行,每每需坐下休息,不能久步。陳先生起初以為略作休息及按摩便能解決腳痛,殊不知疼痛日益加重,現只要步行數分鐘,臀部至雙腳後側便疼痛難耐,必須坐下休息。

陳先生上年終對腰腿痛尋求檢查,發現原來因為椎管狹窄導致間竭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解釋了為何步行數分鐘便會腿痛,並必須坐下才能痛減。

間竭性跛行臨床可分為血管性(Vascular)及神經性(Neurogenic)兩種:血管性跛行是由於外周血液循環障礙,即使肌肉平常還可以得到足夠血液供應,但當運動時則變得捉襟見肘,新增供血量不足以應付肌肉所需,因而缺氧產生痛症,而病人略停步休息便會痛減。

神經性跛行則可由於退化骨質增生、椎體前移或韌帶增生等佔位性原因引致椎管狹窄,繼而對脊髓或神經綫加壓產生間竭跛行症狀。患者出現腿痛時,坐下或向前彎腰能紓緩症狀,是因為腰椎管內空間於坐下或前屈時增大,因而減輕了對神經組織的壓迫,而這亦解釋症狀分別及有助分辨血管性及神經性跛行。

至於治理方面,治療前必須釐清血管性及神經性的原因。血管性常見於糖尿病患者,其治療以控制血管炎症及血糖水平為主;神經性則西醫常會進一步診斷引致椎管收窄的原因,適時作磁力共振及神經傳導測試,協助診斷病理位置。對於不同原因所致的椎管狹窄症,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及預後,例如輕度的椎體前移大多會以物理治療及運動處理,並得到良好改善,但病因若為韌帶增生肥厚所致,則患者須西醫手術處理的可能性亦增加。

至於中醫處理方面,血管性跛行大致以化瘀通絡治法為常;神經性跛行則常見以祛濕或祛瘀通絡治法處理,同時,參考西醫骨科醫生的報告,辨病辨證,才能針對不同的結構性病因,針對地治療腰腿「不通則痛」症狀。

間竭性跛行臨床並不少見,當中尤以老年患者居多,臨床了解其內科或骨科致病成因,針對性治理,觀察日後病程變化,但若椎管狹窄症嚴重並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諮詢醫生,並適時考慮應否作椎管解壓手術處理。

原文刊登於2020年5月13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間竭性跛行"

作者: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