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骨關節是泛指背部褲頭帶以下位置,由髂骨與骶骨相連處,能容許數毫米的關節活動。盆骨位置是有別於腰部,可謂兩個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關的部位。
如讀者心水清,可能會記得專欄中曾提及過梨狀肌綜合症及坐骨神經痛,而梨狀肌綜合症經常伴見盆骨關節錯位。盆骨錯位多樣化,臨床時常發生,但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後遺症可導致梨狀肌綜合症及坐骨神經痛的反覆發作。而臨床最常發生的錯位,可算是盆骨前傾及盆骨後傾了。
盆骨前傾是骶骨沿傾斜軸向前及側偏歪。從外觀可見患者腰部凹陷明顯,腰椎生理弧度增加,並由於盆骨前傾旋前,所以下腹部更向前突出,形成腹大便便狀。若作出彎腰向前動作,會加劇腰骶部高低情況及牽拉感。盆骨前傾多伴隨梨狀肌綜合症出現,成因常因久坐缺乏運動,腰腹肌力失衡,或一側梨狀肌受壓致痙攣等因素引起。
盆骨後傾亦是沿傾斜軸偏歪,但方向往後,所以腰背外表變平,應有的弧度減少。盆骨後傾者的活動幅度明顯受限,腰背生理弧度減少,曲綫變平。其出現的原因多與腰背受傷有關,常見於背肌、韌帶創傷或椎間盤突出者,故此須審視背部其他受傷病症。
在治療方面,由於盆骨位置與腰椎弧度關係密切,故此透過鬆解腰臀肌肉及筋膜,往往能改善盆骨前或後傾情況。物理治療師或中醫常透過針刺激,鬆弛相關痙攣軟組織,常用穴位包括環跳、腎俞及胞肓穴等。
若症狀明顯紓緩,患者可進行平板支撑運動及保健湯水繼續改善情況。平板支撑建議每次維持最少10秒,3次為一組,早晚各一組,運動量循序漸進,最終以恢復受傷前運動水平為目標。
至於湯水方面,可用巴戟及杜仲各3錢、清水4碗、煲豬脊骨1小時;或以腰果1 両代替肉類煲湯,亦有良好強壯腰部作用。此外,亦應注意站姿和坐姿,及提舉重物方法,常保持腰部挺直,亦有助預防盆骨傾斜的復發。
原文刊登於2019年10月2日《香港經濟日報》理療感悟,標題為"盆骨前傾與盆骨後傾"
作者: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

閱讀更多:盆骨痛骶髂關節錯位
At or whites of therapy in mice and follow your inbox how long does lasix take to reduce edema
The KOH lyses epithelial cells in 5 to 15 minutes faster if the slide is warmed briefly and allows easier visualization of yeasts buy cialis and viagra online
The contraindications of Nolvadex are allergy to Nolvadex, pregnancy, breast feeding, eye diseases and development of thrombi п»їstromectol